
在咖啡種植裡,需要適量的雨水,更需要無限的汗水,甚至是淚水。

談起印尼咖啡,人們總是只知道有曼特寧(Mandheling),或黃金曼特寧。當然,曼特寧是印尼咖啡的一個傳奇故事,但在西蘇門答臘省的Solok咖啡,也有她自己的一個獨特且帶酸溜的故事。

我們從印尼的西蘇門答臘省的沿海省會巴東市(Padang)往東南走,繞過海拔1500米的迪亞塔斯湖(Danau Diatas),約三小時的車程,便來到Pak Ed位於Solok縣的咖啡後製場(Pak是印尼人對較年長的男性的稱謂)。
Pak Ed是Solok的原住民,屬於Minangkabau族(米南卡保,全球最大的母系社會)。他的家族在當地擁有三百公頃的山地。當初是種植可可樹,但在地方政府的鼓勵下,於2015年開始改種咖啡樹。雖然Pak Ed的家族有不少男丁,但沒一個願意參與咖啡種植,因為他們都知道,要種出優良的咖啡樹,不但要高新技術,而且還少不了長時間的體力付出和精神上的全然投入,更要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感。不過,Pak Ed對咖啡種植的熱誠並沒有因此而被冷卻。他在自己家族的土地上建立起咖啡後製場,包括有處理室、曬豆場、烘焙室、倉庫、品啡閣兼休息室等等。而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,附近一帶的咖啡小農戶也組織了合作社,Pak Ed便是合作社的主席。他們還得到來自美國的咖啡貿易商和咖啡品評師的幫忙,特意去到當地培訓有志投身咖啡事業的年青人。

Solok的年青人縱然對咖啡業有一片熱誠及嚮往,但他們還是用雙腳在咖啡廳和咖啡農場之間投了理性的一票!
我們再開了十來分鐘車,便來到於海拔1100米的Pak Ed的咖啡農莊。這裡距離咖啡處理場約七公里遠,專門種植阿拉比卡(Arabica)。那是七月初的艷陽天,但距離下一個收割期起碼還有兩個月。現在,園裡只剩下一位當地的僱工,原先僱用的來自爪哇島(Java)的工人都已回鄉休息,但是否會再回來仍是未知數。平日照顧咖啡樹的工作由Pak Ed負責,那位當地的僱工協助,再僱用一些婦女幫忙,收割前才會僱用較多人手。要僱用到較專業的工人非常困難。雖然很多年青人喜歡接受咖啡專業的培訓,但大部份傾向於做品評師、咖啡師、烘焙師等等,因為收入較高,而且省力,又看似令人羨慕。不過,真正講究質量的,是要先從咖啡樹本身的栽種開始,然後是採收及生豆的製作過程,跟著便是熟豆的烘焙技藝,最後才是沖煮手法。若不著重栽種、採收、曬豆等最重要的製程,最後出來的豆就只能用深炒去「遮醜」了!但Pak Ed的努力並沒有因為人手問題而白費,他的豆曾銷售到韓國、美國等。
咖啡種植與其它農業一樣都需要人力資源的配合,特別是咖啡採收不能用機器代替,必須用人手採摘才能確保品質。但在城鄉的兩極化下,Solok的年青人縱然對咖啡業有一片熱誠及嚮往,他們還是用雙腳在咖啡廳和咖啡農場之間投了理性的一票!
Promise Coffee 致力於大中華區推廣印尼小農戶不同特式的優質咖啡豆,不但幫助他們增加收入,更期盼以市場誘因使小農戶持續改善種植技術, 提升成品質量,促進他們走向出口市場,長遠期望提升咖啡小農戶的出口競爭力。



